威縣
- 地名由來及歷史沿革
- 區(qū)劃代碼:130533000000
地名由來:據(jù)明嘉靖《廣平府地》卷1《封域志》:“井陘者山之阨塞也,斥漳者河之津要也,屏蔽天邑,防御暴客,此其所以用威也!迸f以威州、今之威縣得名以此。另據(jù)康熙《威縣志》卷3稱:“書曰: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wèi),威在王畿千里盡處,正奮武衛(wèi)之地,故以威為名也!保ㄖ袊孛Z源詞典)
歷史沿革:春秋時屬齊。戰(zhàn)國時屬趙國。秦漢時期屬鉅鹿郡。漢高祖置堂陽縣,威地屬之;后分堂陽縣置經(jīng)縣,治于今經(jīng)鎮(zhèn)。屬安平國。元始二年(2年)置廣宗國,治于今威縣方家營村。三國魏時為廣宗縣、經(jīng)縣地,屬安平郡。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屬廣宗郡。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郡廢復縣,屬貝州,經(jīng)縣亦廢。隋開皇六年(586年),于經(jīng)縣廢址設經(jīng)城縣;仁壽元年(601年)改廣宗縣為宗城縣;大業(yè)初(605年)屬清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升宗城縣為宗州,武德九年(626年)宗州廢,復宗城縣屬貝州,天寶元年(742年)罷貝州改屬清河郡;至德二年(757年)復屬貝州;天祐三年(906年)分屬魏州和貝州。北宋初屬大名府。宋熙寧六年(1073年)降經(jīng)城縣為鎮(zhèn),屬宗城縣。金泰和二年(1202年)分宗城縣地置洺水縣,治于今威縣之古城村,屬洺州。元太宗六年(1234年)宗城縣并入洺水縣,遙隸威州,州治今井陘縣之威州。憲宗二年(1252年)始將威州州治徙至洺水縣(今威縣城)。大德九年(1350年)廢洺水縣入威州,屬廣平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威州為威縣,屬廣平府。清代因之。1913年改屬直隸省冀南道,次年屬大名道。1928年直屬河北省。1937年屬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區(qū)。1938年屬冀南四專區(qū)。1940年以后,曾在東部,南部和東南部分設清江、企之和宏毅3縣。1945年3縣先后撤銷,仍歸威縣。1949年屬河北省邢臺專區(qū)。1958年撤銷邢臺專區(qū),威縣并入南宮縣,屬邯鄲專區(qū)。1961年恢復威縣建制,屬邢臺專區(qū)。1970年屬改稱邢臺地區(qū)。國務院1993年6月19日批準撤銷邢臺地區(qū),此縣劃歸邢臺市管轄。
溫馨提示:湖南陽光技術學校常年面向全國招生(不限年齡)。請經(jīng)常關注我校網(wǎng)站:www.www.farnovagp-hk.com 也可以加我們微信號:yp941688 或 yp94168。
隨機文章
-
-
?诩译娋S修培訓就來湖南陽光電子技術學校!湖南陽光電子技術學校常年面向全國招生!學校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qū)樹木嶺路330號。(注:全國其他地方無分校!謹防假冒!)報名電話:4006-71-4…
-
長寧區(qū)地名由來及歷史沿革區(qū)劃代碼:310105000000地名由來:歷史沿革:1945年以法華區(qū)東部地置長寧區(qū),因長寧路得名。1948年改名法曹區(qū)。1949年復名長寧區(qū)。1950年自原新涇區(qū)劃進周家橋一帶。19…
-
米林縣電工培訓學校電工培訓班哪家最好電工培訓學校,電工培訓班及歷史沿革區(qū)劃代碼:542623000000電工培訓學校,電工培訓班:因縣電工培訓學校電工培訓班哪家最好政府設在米林電工培訓學校電工…
-
綿竹市地名由來及歷史沿革區(qū)劃代碼:510683000000地名由來:歷史沿革:國務院1996年10月8日批準撤銷綿竹縣,設立綿竹市(縣級)。村級以上行政區(qū)劃一覽劍南鎮(zhèn)大東街社區(qū)迎祥街社區(qū)仿古街社區(qū)三星街…
-
错那县| 满洲里市| 乃东县| 桂东县| 无极县| 灵寿县| 乌恰县| 安吉县| 张家界市| 长春市| 黑龙江省| 措勤县| 五河县| 五台县| 会昌县| 沅江市| 福清市| 涞源县| 安福县| 海口市| 龙胜| 潜江市| 包头市| 偃师市| 宁明县| 临沧市| 太仆寺旗| 石家庄市| 泾源县| 炎陵县| 当阳市| 平江县| 凤城市| 汨罗市| 九龙坡区| 大田县| 郑州市| 古蔺县| 青岛市| 望都县| 乡城县|